深化改革 振兴老工业基地
陈求发代表(辽宁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)
谋改革就是谋发展,抓改革就是抓振兴。要加快产业结构、产品结构调整,深化国企国资改革;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放宽市场准入,加强市场监管,打造最优营商环境;深化对外开放,拓展对外开放空间,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
辽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,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筑底企稳、逐步向好。2017年,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上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,增长4.2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.6%,增速比上年提高5.2个百分点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谋改革就是谋发展,抓改革就是抓振兴。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全面落实“三去一降一补”五大任务,继续淘汰落后产能,实现腾笼换鸟。加快产业结构、产品结构调整,推动传统产业“老树发新芽”,推动新兴产业“小树变大树”,加快新旧动能转换。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。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,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市场化经营机制,充分吸纳社会资本,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,进一步解决好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,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,切实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,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辽宁振兴发展中的龙头作用。
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放宽市场准入,加强市场监管,深入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”,力争做到“只进一扇门”“最多跑一次”,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。要深化地方机构改革。研究制定好机构改革方案,抓好组织实施,切实提高各类机构的效能,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。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把有限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。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,扩大乡镇财政自主权,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。
要深化对外开放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,主动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拓展对外开放空间。加快发展沿海经济带,形成东北振兴开放大平台。促进沈抚新区建设,辐射带动周边地区。发挥辽宁自贸试验区创新示范作用,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。
本报记者 王金海整理
创新先行 引领供给侧改革
李锦斌代表(安徽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)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。我们要贯彻新理念,注重从“数量追赶”转向“质量追赶”;培育新动能,注重从“要素驱动”转向“创新驱动”;壮大新产业,注重从“中低端”转向“中高端”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要求我们“下好创新先手棋,塑造更多依靠创新的引领型发展”。我们要始终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,变中求新、新中求进、进中求突破,支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贯彻新理念,注重从“数量追赶”转向“质量追赶”。高质量是新时代发展的“指挥棒”,必须坚持以质制胜,摆脱速度情结和传统路径依赖。在目标设定上,把握好经济增长的度,不能绷得太紧,为转方式、转结构、转动力留出空间。在工作推进上,谋深抓实一批牵动性强、含金量高的重大专项,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。在考核要求上,突出创新驱动力、生态竞争力、投入产出比,取消对重要生态区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考核,推动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。
培育新动能,注重从“要素驱动”转向“创新驱动”。大创新大发展,小创新小发展,不创新难发展。我们以百年眼光、集创造之力,创建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高水平规划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,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。
壮大新产业,注重从“中低端”转向“中高端”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归根到底要做大中高端产业,扩大高质量供给。推进“从无到有”,加快发展新型显示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大力培育智慧经济和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。推进“从有到优”,加法减法一起做,坚决化解钢铁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,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延展度。推进“从优到强”,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“上网触电”,深度拥抱互联网、大数据,奋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。
本报记者 朱思雄 韩俊杰整理
聚焦“三农” 建设特色现代农业
于伟国代表(福建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)
我们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,大力推进乡村振兴。确保质量安全,落实“四个最严”要求;完善服务体系,解决农户生产、资金和经营保障等问题;强化人才支撑,将人才“派下去”“引回来”
习近平总书记对“三农”有着始终如一、深沉厚重的情怀,在福建工作期间,为“三农”发展倾注无数心血和智慧,形成了许多生动实践和系统理念。总书记根据福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,提出“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” 战略。我们牢记嘱托,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,大力推进乡村振兴。
聚焦特色产业。优化产业布局,拓展精深加工,强化龙头带动,茶叶、水产、花卉苗木、林竹、水果、畜禽、蔬菜等七大特色产业,到2020年全产业链总产值将超过1.5万亿元。以“三品一标”认证为抓手,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,扩大品牌影响力。
确保质量安全。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就开展了“餐桌污染”治理。我们接力传承、坚持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筷头”全链条严监管、全过程可追溯,落实“四个最严”要求,守护好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完善服务体系。积极构建生产组织、设施配套、产品营销三个体系,解决农户生产问题;加快推行多元担保、资源盘活、保险扩面三个模式,解决农户资金问题;强化农业科技、农业信息、农业生产三项服务,解决生产经营保障问题,以大服务促进小农户融入大市场。
强化人才支撑。一方面是“派下去”,派上万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扶贫,选派1.8万名省市县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。另一方面是“引回来”,鼓励农民工返乡、大学生下乡创业,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30万人,以大学生创业为主体的淘宝村近200个。
深化闽台合作。高水平建设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,对园区内的台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。加强10个闽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建设,每年在全省推广台湾新品种100个、新技术50项,促进福建农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。